首页>古诗>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己酉岁九月九日

作者:陶渊明 魏晋

764人阅读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衰颓零落秋已晚,寒露凄风相缭绕。
蔓生的野草渐渐枯萎,园中林木也已凋零。
清凉的秋风澄净了空气中本已不多的尘埃,天宇茫茫愈显高远。
悲切的蝉鸣已然尽绝,成行的大雁鸣叫声响彻云霄。
万物更替常变化,人生在世亦复如此,岂能不劳累呢?
万物变迁,自古皆有灭亡,想念起来心中有如焦焚。
有什么可以使我称心呢?没有啊!所以,姑且饮酒自我陶醉吧!
千年的变化不是我所能了解的,还是来歌咏今朝吧。

注释
靡靡(mǐ):零落的样子。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已夕:己晚。
蔓草:蔓生的草。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木本曰藤,草木曰蔓。
余滓(zǐ):残余的渣滓,指尘埃。
丛雁:犹群雁。丛:聚集。
万化:万物,指宇宙自然。
没:指死亡。
称(chèn):适合。
永:延长。《诗经·小雅·白驹》:“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赏析

  这首诗是东晋时期陶渊明所作,本诗通过前八句的对于九月九日重阳节暮秋的景物描写,来抒发作者感时悲逝之情。本诗章法平简,前八句写景,后八句抒情。然而由于诗人的高超朴真,前后之间丝毫没有隔离之感,而是浑然一体,一样的自然洒脱。陶渊明写秋,可谓一绝。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写的是九月已是暮秋,凄凉的风露交相来到。“靡靡”,渐渐的意思。用这“靡靡”与下“凄凄”两个细声叠词,似乎也传出了深秋特殊的气息,这两句是概括描写,点明秋天将尽,风霜时下,定下凄清寒凉的基调。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有顽强生命力的蔓草也不再生长了,园中树木也纷纷凋零,这见出秋气摧败零落的厉害,“空自”,含有无可如何之意。这二句是凄凄风露交的结果之一,是前二句的续写,也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悲悼。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抬眼望去,只见清凉的秋风澄净了空气中本已不多的尘埃,天界显得多么高远,正所谓天高气爽啊!是包含了天色和心理感觉两个方面,这“杳然天界高”中就显出了目接秋空时那种新鲜感、那种精神的超旷感。这二句着重写静,得力于作者炼字之功,犹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鸟瞬欢新节,泠风送馀善”之类一样清新,只是格调显得凄凉一些。

  下面两句写“群动”,“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秋末有似哀鸣的几声蝉叫已然尽绝了,众雁早在云霄列阵,已然呜叫着从北方迁而来。这一息一鸣,把节序的变迁表现得更强烈了,那嘹唳的雁声又最能引发人的悲凉意绪。这二句是写动,述时光消逝得快;又借蝉雁哀鸣,写作者的哀感。这三个层次的描写,空间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历历分明。

  后面八句“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是感想。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万化”,万物的变化。“寻绎”,连续不断。万物演化变迁,那是循环往复的,有死有生,有生有死;人生在世亦复如此,岂能不劳累呢?这是指上面所写的那些变化。于是自然联想到人生。人生没有不忧劳的。正如后来欧阳修所说,“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自然易于衰老了。万事万物都在生生灭灭,人也如此,人的生命总有终结的一天,死生的大哀曾纠缠过每一个有理智的人。陶渊明也不例外;何况今天是重阳节,这是个吉利的日子,九月九象征长久,这就更能激起他的忧生之嗟了。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句这个“焦”字把那无可名状的痛苦表达出来了。然而,万物变迁,自古皆有灭亡,想念起来心中有如焦焚。写到这里可以说他的心情是极不平静,但他又是个通达的人,他不会像阮籍那样作穷途之哭的,他是有控制自己情绪的精神支柱,委运任化,顺乎自然。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句,他说:有什么可以使我称心呢?没有啊!所以,姑且饮此浊酒吧,饮酒之中可暂得快乐千年的变化不是我所能了解的,还是来歌咏(永)今朝吧。执着于“今朝”,把握这可以把握的实在的人生。

  最后二句意谓恢复到千载之前的淳真社会已然不可料想,那么,只有欢度今朝,自我完善了。这样他就可以做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里他似乎是在“借酒浇愁”,但并不怎么勉强。重阳节的习俗就是喝酒,这个应节的举动正好作了他消解万古愁的冲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409年(晋义熙五年),陶渊明四十五岁。陶渊明归园田居躬耕已四年余。去岁六月遇火,如今“茅茨已就治”,重新恢复了乡间常规生活。又是重九暮秋,伤时悲逝,油然而生。退出纷争的官场,归耕于寂静的田村,时感的强烈是自然之事。母孟氏、程氏妹的先后下世,渊明十分哀伤,常触发人生短促之慨。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猜您喜欢

河阳县作诗二首 其二

魏晋潘岳

日夕阴云起,登城望洪河。川气冒山岭,惊湍激岩阿。

归雁映兰畤,游鱼动圆波。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

引领望京室,南路在伐柯。大厦缅无觌,崇芒郁嵯峨。

总总都邑人,扰扰俗化讹。依水类浮萍,寄松似悬萝。

朱博纠舒慢,楚风被琅邪。曲蓬何以直,托身依业麻。

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位同单父邑,愧无子贱歌。

岂敢陋微官,但恐忝所荷。

……

2262 0 0

咏怀诗十三首 其一

魏晋阮籍

天地絪缊,元精代序。

清了曜灵,和风容与。

明日映天,甘露被宇。

蓊郁高松,猗那长楚。

草虫哀鸣,鸧鹒振羽。

感时兴思,企首延伫。

于赫帝朝,伊衡作辅。

才非允文,器非经武。

适彼沅湘,托分渔父。

优哉游哉,爰居爰处。

……

2259 0 0

咏怀诗十三首 其七

魏晋阮籍

朝云四集,日夕布散。

素景垂光,明星有烂。

肃肃翔鸾,雍雍鸣雁。

今我不乐,岁月其晏。

姜叟毗周,子房翼汉。

应期佐命,庸勋静乱。

身用功显,德以名赞。

世无曩事,器非时干。

委命有□,承天无怨。

嗟尔君子,胡为永叹。

……

2259 0 0

归园田居·其六

魏晋陶渊明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

咏怀诗十三首 其十二

魏晋阮籍

华容艳色,旷世特彰。

妖冶殊丽,婉若清扬。

鬒发娥眉,绵邈流光。

藻采绮靡,从风遗芳。

回首悟精,魂射飞扬。

君子克己,心吉冰霜。

泯泯乱昏,在昔二王。

瑶台璇室,长夜金梁。

殷氏放夏,周剪纣商。

于戏后昆,可为悲伤。

……

1862 0 0

扫码关注小程序

微信搜索 Xuebody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