娈童诗
娈童娇丽质,践董复超瑕。羽帐晨香满,珠帘夕漏赊。
翠被含鸳色,雕床镂象牙。妙年同小史,姝貌比朝霞。
袖裁连璧锦,笺织细种花。揽裤轻红出,回头双鬓斜。
懒眼时含笑,玉手乍攀花。怀猜非后钓,密爱似前车。
足使燕姬妒,弥令郑女嗟。
……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译文
入春才刚刚七日,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归家的日期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注释
人日: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
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入春才七日:即人日。把春节当成春天开始,故言“入春”。
落:居,落在.....后。
思:思归。传说鸿雁正月从南方返回北方。
这是一首思乡诗。
诗的一开头,即以工整的对仗交代了时令及离家的时日。开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一个事实:“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笔调平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入春才七日”好像诗人在核对一个事实:今天是正月初七,是新年的第七天。然而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的满腹心事。
诗人正在屈指计日,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中新年已过去很久了,但是仔细一算,诗人只能不禁失望地说:原来入春才七天呀!——表现出作者对时间缓慢的感慨。“离家已两年”一句也说得平平淡淡,好像不带什么感情,但是将“入春才七日”与“离家已两年”连在一起吟诵细品,可以感觉到一股无可奈何的怅惘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
诗人在客居生活中过了“春节”,进入了第二年。到了“人日”,入春不过才七天,不能算长。但从旧年到新春,已经跨了两个年头,因而可以说“离家已二年”。“二年”既是客观事实,又是主观感受。将“才七日”和“已二年”作了一个对比,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么样熬过去的呢!这两句平淡质朴的诗句中表现出诗人度日如年的心情。
后二句说春花未萌发之时,思归之念已经发动。传说鸿雁在正月里从南方飞回北方,因此在后两句中作者借这个传说来抒写自己思归急切的心情。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回乡了,即“思发在花前”;可是现在新的一个春天已到来,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飞回北方,诗人却无法归去,所以说“人归落雁后”。这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归落在雁后、思生于花前对比。
诗人清醒地估计到,不可能很快回去,但只愿落在春来即行想自然贴切;早已计算归期的思想活动,也极为生动感人。寥寥十字,仿佛能使我们看到诗人翘首北望归雁、屈指计算归期的生动形象;使我北归的大雁之后,不肯把时间设想得再晚一些了,由此可见思归之心切。这两句写得极妙。借用春雁北归之说,抒发极想回归之情,自是联们感到他不能与雁同归的遗憾,及极欲早归的焦急心情。一片深沉的乡思之情,就这样形象而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五言小诗写出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在新春佳节时刻渴望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普遍心理,诗人即景生情,以平实自然、精巧委婉的语言,表达出他深刻细腻的情感体验,把思归盼归之情融入到九曲柔肠之中,景中寓情,情中带景,情景交融。并运用了对比映衬手法,叙述中有对比,含蓄宛转地表达了作者急切的思归之情,而且作者将“归”与“思”分别放在两个相对照的句子中,与题目遥相呼应,别具特色。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道是薛聘陈时在江南作。薛道衡在隋初作过聘陈内史,此诗可能作于这时。
娈童娇丽质,践董复超瑕。羽帐晨香满,珠帘夕漏赊。
翠被含鸳色,雕床镂象牙。妙年同小史,姝貌比朝霞。
袖裁连璧锦,笺织细种花。揽裤轻红出,回头双鬓斜。
懒眼时含笑,玉手乍攀花。怀猜非后钓,密爱似前车。
足使燕姬妒,弥令郑女嗟。
……
季冬初阳始,寒气尚萧飒。原叶或委低,岫云时吐欱。
雕树乍疏回,远峰自重沓。云兴四山霾,风动万籁答。
肃肃凝霜下,峨峨层冰合。复殿可以娱,于兹多延纳。
迢迢百尺观,杳杳三休閤。前后训导屏,左右文卫匝。
进退簪缨移,纵横壮思杂。幸矣天地泰,当无范雎拉。
……
北客长欷,深壁寂思。空床连流,圭窬淹滞,网丝蔽户,青台绕梁。春华虚艳,秋月徒光。临飞鸟而魂绝,视浮云而意长。测代序而饶感,知四时之足伤。
若乃旭日始暖,蕙草可织;园桃红点,流水碧色。思应都兮心断,怜故人兮无极。
至若炎云峰起,芳树未移;泽兰生坂,朱荷出池。忆上国之绮树,怜故人兮无极。
若夫秋风一至,白露团团;明月生波,萤火迎寒。眷庭中之梧桐,念机上之罗纨。
至于冬阴北边,永夜不晓;平芜隐海,千里飞鸟。何尝不梦帝城之阡陌,忆故都之台沼!
是以轸琴情动,戛瑟涕落。逐长夜而心殒,随白日而形削。故秦人秦声,楚音楚奏。闻歌更泣,见悲已疚。实由魂气怆断。外物非救。参四时而皆难,况仆人之未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