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李弥逊>云门道中晚步

云门道中晚步

作者:李弥逊 宋代

475人阅读
层林叠巘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充水赴前溪。

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

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森林茂密、山峰重重、暮色苍苍,峰回路转更叫人迷茫。
目光随着游云追逐那夕阳,脚步跟着山水向前面的小溪流淌。
樵夫下山了,那篝火已熄灭,浅浅的麦地里,牛儿卧在犁旁。
在美如辋川图画的景致中,有一位白发老翁醉扶着青藜手杖。

注释
云门道:在今浙江绍兴。
叠巘:重叠的山峰。
辋川:在陕西蓝田,唐诗人王维在别墅所在;王维曾画过一幅《辋川图》
白叟:就是作者自己。

赏析

  诗题中的“晚步”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在。云门道是山阴(今浙江绍兴)南若耶溪上的一段路,诗中所写之景是诗人漫步云门道中所见暮色笼罩下的山水景色,而处处体现着“移步换形”的特点。

  颈联短短14个字涉及樵夫、野火、孤烟、牛、犁、小麦等意想,以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清新优美的山村春晚图。樵夫下山是动景,牛卧春犁是静景;“樵归野烧孤烟尽”是远景,“牛卧春犁小麦低”是近景。这一联所描绘的整个画面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展现了一派祥和的田园景观,体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尾联的精妙之处在于使人通过想象虚写,把自己织进了这幅现实版的辋川图画里,使自己成为与这幅天然图画融为一体的画中人;同时又存在一个画外的自我,诗人仿佛具有分身术,跑到画外欣赏起这幅有自己在内的云门道中晚步图。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猜您喜欢

祭亡妻程氏文

宋代苏洵

呜呼!
与子相好,相期百年。
不知中道,弃我而先。
我徂京师,不远当还。
嗟子之去,曾不须臾。
子去不返,我怀永哀。
反复求思,意子复回。
人亦有言,死生短长。
苟皆不欲,尔避谁当?
我独悲子,生逢百殃。
有子六人,今谁在堂?
唯轼与辙,仅存不亡。
咻呴抚摩,既冠既昏。
教以学问,畏其无闻。
昼夜孜孜,孰知子勤?
提携东去,出门迟迟。
今往不捷,后何以归?
二子告我:母氏劳苦。
今不汲汲,奈后将悔。
大寒酷热,崎岖在外。
亦既荐名,试于南宫。
文字炜炜,叹惊群公。
二子喜跃,我知母心。
非官实好,要以文称。
我今西归,有以藉口。
故乡千里,期母寿考。
归来空堂,哭不见人。
伤心故物,感涕殷勤。
嗟予老矣,四海一身。
自子之逝,内失良朋。
孤居终日,有过谁箴?
昔予少年,游荡不学,
子虽不言,耿耿不乐。
我知子心,忧我泯没。
感叹折节,以至今日。
呜呼死矣,不可再得!
安镇之乡,里名可龙,
隶武阳县,在州北东。
有蟠其丘,惟子之坟。
凿为二室,期与子同。
骨肉归土,魂无不之。
我归旧庐,无不改移。
魂兮未泯,不日来归。

……

14658 0 0

题春归亭

宋代唐庚

沙际春光又是归,亭前景物故应奇。绿杨雅与清江称,残雪偏于碧嶂宜。

流水无凭何处去,东风有准不吾欺。芳菲栏槛无穷兴,消得新愁入鬓丝。

……

6413 0 0

寓宁国县圃中桃李杂花盛开感而赋诗 其一

宋代李纲

春光不为干戈薄,花县纵观桃李开。可惜繁华劳剪刻,莫教风雨便残摧。

溪山有意相辉映,蜂蝶多情自往来。应笑逐臣心似铁,客中扶病亦登台。

……

6369 0 0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 一作:正是)

……

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

宋代戴复古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
乾道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
人歌黄霸思遗爱,我颂朱云有直声。
一瓣清香拜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

4196 0 0

扫码关注小程序

微信搜索 Xuebody古诗词